|
梯度洗脫(gradient elution)是液相色譜中通過隨時間改變流動相組成(通常是有機相比例)來優化分離的一種常用技術。下面給出要點、設計原則、常用參數、注意事項與常見問題與解決辦法,便于實際應用與優化。 基本概念與目的 定義:在一次色譜運行中按程序改變流動相中有機溶劑(或另一組分)比例,從弱洗脫(保留強)逐步變為強洗脫(促進強保留組分洗脫)。 目的:在單次運行中高效分離極性差異大的組分、縮短保留時間、提高峰容量并改善峰形,適合復雜樣品和寬極性范圍分析。 常用梯度類型 線性梯度(最常用):有機相比例隨時間線性增加或減少。 等度-階躍梯度(step):保持一段時間后快速跳變,適用于目標峰集中在某區段。 多段梯度:組合幾個線性/階躍段優化復雜樣品的分段分離。 關鍵參數與設計原則 起始與終止條件(%B初始,%B終止):決定短保留和長保留組分的洗脫窗。常見:小分子反相從5–10% B到95% B;肽類常用2–40% ACN。 梯度時間(tG):從起始到終止所用時間。短梯度適用于快速篩樣,長梯度提高分辨率。 梯度斜率(steepness):Δ%B / tG(%/min),也與柱體積和流速相關。一般斜率太陡分離差,太緩時間長。 流速(F)與柱體積(Vm):不同柱規格需按柱體積/流速調整梯度(保持相似的梯度“強度”)。常用做法:梯度時間與柱體積成比例縮放。 沖洗段(high %B)與再平衡(re-equilibration):結束后通常用高有機沖洗去除強保留物,再回到初始條件并保持足夠時間使柱平衡(至少數個柱體積,經驗值10柱體積或2–5分鐘視柱而定)。 計算與縮放實用公式 梯度速率 = Δ%B / tG(%/min)。 梯度延遲體積(dwell volume或gradient delay)會導致儀器上報告的梯度開始時間與柱實際接收到的時間不同:Vdelay = F × tdelay。需在方法中校正或在不同系統間遷移方法時考慮。 若要在不同柱徑/長度或流速之間等效縮放:保持梯度按“柱體積單位”比例縮放(tG_new ≈ tG_ref × (Vm_new / Vm_ref) × (F_ref / F_new))。 (Vm ≈ π r^2 L ε,ε為柱孔隙率) 常見實踐建議(數字化) 初始%B常設為樣品中最早洗脫的組分略低于可洗脫的最低有機含量(如5–10%)。 對小分子混合物:常用5–95% B / 10–30 min。 對肽或蛋白消化產物:常用2–40% ACN / 30–120 min以提高分辨率。 沖洗:在終點保持1–3 min高%B(或更長)以洗出強保留或脂類污染。 再平衡:至少10柱體積或方法中設定與起始條件等效的等待時間(UHPLC建議更嚴格)。 儀器與流動相注意事項 梯度泵和混合器需工作良好以保證比例準確性;小流量系統對延遲體積敏感。 使用可混溶、低吸光的溶劑和透明緩沖體系(LC–MS用揮發性鹽如甲酸/乙酸/氨水),避免非揮發性鹽造成柱與MS污染。 溶劑需脫氣、過濾以避免氣泡與噪音。 對檢測器(如ELSD/RI)梯度會帶來基線漂移或基線變化,選擇適當檢測器或用參考/基線校正。 LC–MS 特別注意 使用揮發性緩沖(甲酸、乙酸、甲酸銨等),避免三甲胺或磷酸鹽等非揮發性組分。 梯度初始高水相(低有機)會在ESI中造成霧化/信號變化,注意起始溶劑強度與離子化效率的兼容。 在樣品流入MS之前可將前段廢液棄掉(divert valve),僅在目標洗脫窗口傳送到MS以減少污染。 常見問題與排查 峰拖尾或峰形變差:檢查起始/終止溶劑強度、進樣溶劑與起始流動相是否不相容、柱污染或柱溫問題。 基線漂移:溶劑吸光、緩沖鹽溶度變化、脫氣不充分或泵混合不均。 峰丟失或提前:梯度延遲體積或進樣溶劑造成的溶媒效果;確認系統dwell volume并校正時間。 重現性差:再平衡不足、泵脈動、溫度波動或樣品吸附。 優化策略(實用步驟) 用標準混合物做快速線性梯度掃描(不同起始/終止/時間)觀察分離窗口與峰容量。 若早期峰擁擠,可降低起始%B或增加前段流速/等度延長;若晚期峰保留過強,可加快梯度后半段或提高終點%B。 逐步細化:先粗調(時間尺度與%范圍),再微調(斜率、中間階躍、沖洗時間)。 |
- 上一篇:高效液相色譜儀的組成


